94期 /

2023.11.07 /

封面故事

來自客家的文化款待:世客博主展館帶來的各種想像

位於國門之都的桃園,是臺灣重要的交通樞紐,也是許多外國人士踏進臺灣的第一站。此時,「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正於桃園盛大舉辦中,這是臺灣第一個以「族群」為核心的博覽會,亦是領先世界的大型客家主題展覽,透過精心的展場設計,要讓造訪此處的人們,享受一場以客家精神與文化作為基底的心靈盛宴。

世界客家博覽會以「Travel to tomorrow天光日个客家」為題,延伸客語中「天光日」代表「明日」的意思,一如明媚日光,象徵未來與希望,展示客家對未來的正向意義。展區涵蓋兩大主展館與八大副展館,從主展區世界館和臺灣館開始,逐步帶領觀展者深入瞭解一個族群從地方擴散至世界的過程,以及傾聽匯聚來自全球各地的客家故事與多元能量。

在地與多元 用光演繹世界故事

走進世界館,視野稍微往上,就能見到以相同基本圖形延伸擴散而成的多樣視覺圖像,大片地落在潔淨明亮的主視覺牆,這些由「家」的意象所組合而成的圖形,是東京奧運會徽設計者野老朝雄所操刀呼應世界館展覽主軸「在地與多元」,象徵客家族群移動至世界,受當地文化影響發展成多元的樣貌。過去幾個世紀,客家族群因種種因素大舉遷移四散,現今東南亞、南美洲、非洲都存在著客家人生活軌跡,世界客家博覽會世界館策展人王騰崇表示,「這是場屬於華人的冒險故事,也是一段沒被完整勾勒的歷史,希望藉這次機會,儘可能重現一個民族遷徙、離散到融合的過程。」

面對龐大的文化議題,為避免展現內容生硬、難以親近,王騰崇活用過往從事劇場導演的經驗,他從天光日的「光」發想,作為策展核心,將世界館打造成「光的大劇場」,透過虛實交錯的光影變化,將世界客家故事結合沉浸式體驗,並以劇目式的空間轉換,展現客家文化在世界登場、從過去航向將來的生命旅程,目的就是讓觀展者跳脫艱澀的文本,以彷彿是欣賞一部電影的角度,一幕幕走入世界客家人的歷史篇章。

世界館策展人王騰崇,注入沉浸式劇場體驗,從細節燈光到互動體驗,令觀展者更能身歷其境。
世界館以「光」作為策展核心概念,由天井投射而下的自然光,與「點亮世界」展區主題相輝映。

世界館4大展區依序為「序曲」、「世界客家」、「點亮世界」與「攜手前行」。揭開入口處簾幕踏入「序曲」展區,由一顆直徑5公尺、360度球形動態投影光球作為起點,猶如置身宇宙,觀察客家族群遷徙、轉變,順著大洋脈動,與先民一起航向未知冒險;接著進入「世界客家」場域,視野瞬間開闊,燈光映射在一座座浮空穹頂上,下方陳設著世界8大區域20個國家客家族群的文化多樣性。

世界館「序曲」展區,以圓形球體投影,呈現出客家的遷徙過程與多元融合。
圖片:三立/桃園市政府

沿著手扶梯往3樓「點亮世界」展區移動,一束天光從竹管匯聚處灑落,展場中的竹編藝術裝置,象徵客家堅韌開拓精神,其中由竹片交織而成的作品,以莫比烏斯環的無限為概念,呈現客家文化的永續;旁邊的客家名人堂,由圖像與文史資料刻劃著22位客家名人故事,「在這裡可以發現牙買加雷鬼音樂與客家人的淵源,還有居家必備的虎標萬金油,也是來自客家人的發明。」王騰崇眼神明亮地分享,在這裡每則名人故事背後所代表的,是肩負不同家族背景的客家人,他們堅毅地在各地站穩腳步,開拓精彩的人生,這些甚少被記錄下來的過往,至今依舊生生不息地推著世人往前邁進;最後「攜手前行」則以客家音樂與影片,用聲音與畫面觸動每個觀展者的心靈。

扎根與共榮 以材質傳遞臺灣實景

臺灣館以「扎根與共榮:有客當靚」為展覽主軸,主題展區跳脫展覽常見的時間軸表現手法,採用立體時間線貫穿過去與當代,將3大展區「適應臺灣」、「豐富臺灣」、「共享臺灣」分別呈現客家族群在臺灣如何扎根適應、各領域價值與貢獻,以及當代客家生活樣貌。另外,縣市展區邀請14個縣市共同參展,由各縣市策展人以當地的客家族群脈絡,共構出具地方特色的客家意象。

世界客家博覽會臺灣館主題展區空間策展人王菱檥,在構想主展區空間規劃前,回顧客家人在臺灣近400年的時光,她意識到臺灣自古就擁有多元民族,各族群生活範疇看似沒有太多區隔,但彼此間卻仍被刻板印象所禁錮。「這次展覽有項任務就是撇開刻板印象。」她進一步解釋,不熟悉一個文化的時候,通常會以「印象」作為歸類方式,但那絕非全貌,只要深入理解,心胸、視野會漸漸打開。「梳理資料到後期,發現其實就是在整理『臺灣人』的故事。」不同族群間早相互交織、互動並深深影響著彼此。

臺灣館主展區空間策展人王菱檥為呈現臺灣客家族群於不同地區的富饒生命力,於展區的空間材質上做出細膩變化。

意識到文化的厚度,王菱檥決定運用今昔穿插的呈現方式,完整地傳達不同議題的面向,讓觀展者與自身生活實景產生共感與連結。在本次主題展區規劃中,她以室內設計專業,與策展團隊大膽翻玩材質,結合不同材質紋理帶給觀展者不一樣的感受,像是利用布料作為區隔各展區間的分野,從天花板垂降而下的布料選擇,對應著每個縣市策展人對其在地文化特色的詮釋,布料柔軟而有韌性的特性,也猶如客家人低調樸實的性格,默默地在各個領域耕耘發光。

臺灣館以材質變化及多元策展手法,讓每個展區都能擁有訴說各自故事的合宜空間。
圖片:邱典暉/桃園市政府

王菱檥尊重時間與族群留下的刻印,並以「材質」成為文本闡述媒介,以「豐富臺灣」展區為例,為表現客家人近百年來於生活與文化面向的發展量能,一點一滴地豐富著臺灣的社會風貌,她採用大量輕薄質地的白紙堆疊,具象化文化積累的精神,也呈現客家重視教育與字紙的傳統。此外,觀展者也能於紙堆中塗鴉書寫,經過為期兩個多月的展覽反饋,每一道互動痕跡都會留下,形成場館與人之間獨一無二的珍貴共創。

為讓觀展者與臺灣客家文化產生共感與連結,展區也呈現許多客家生活物件。

互動與連結 匯聚過去迎向未來

世界客家博覽會展現過往客家於各地的生活軌跡,也期望以臺灣連結全球,成為全球客家網絡中心,其中飽含客家在未來社會的積極意義。對兩個主展館的策展人來說,展區規劃除使用各種素材與科技手法,營造合適與舒服的環境,讓觀展者得以親近、認識客家,也同樣扣緊天光日个客家的願景,在展區設計中隱含對未來的期許。

臺灣館主題展區闡述的客家不只是過去與現在經歷的生活,也是未來改變的動力,影響著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所有族群。在展區尾聲,有感語言是認識文化最直接的途徑,王菱檥特別在「客家進行式」規劃數位互動裝置,邀請到此的人們開口說客語,依據不同的客語內容,裝置會變換不同的互動影像,如同所有的美麗相遇都是從對話開始,用行動展現對客家的認同。

世界館也納入互動式應用科技,觀展者透過官方LINE帳號的推播問答累積觀展軌跡,最後於18公尺竹編浮空環形劇場,生成專屬於自己的客家圖騰,見證自己與客家文化共創的藝術結晶。王騰崇認為,觀展是一種互動,也如同觀劇,觀看時故事也進入身體持續發酵,與生命產生更多連結。「我相信每個人來到這裡都可以收穫豐富地離開。」他笑著表示,世界客家博覽會就像一場客家帶給大家的文化款待,從世界各地收集而來的歷史碎片,猶如一道道具獨特風味特色美食,不妨走進展區,用五感體驗這場盛事,打開自己對於客家精神與文化的想像。

圖片:邱典暉/桃園市政府
劉亞涵

文字工作者。喜歡人也喜歡聽故事,所以開始寫字,不擅長計畫的處女座,偏愛偶然的人事物,目前正努力用文字養活自己和一隻小貓咪。

攝影李坤翰、王牧薇、邱典暉
圖片提供桃園市政府
責任編輯陳昱青

觀看數:792

推薦

2024.04.29

開啟生命新篇章

傳統觀念中,養兒育女常被認為是婦女的責任,家庭照護也總被歸…

2023.11.07

匯聚「說」的能量:從個人到在地生活大小事

「以前常聽到人家說桃園很少好吃、好玩的地方,我覺得不是這樣…

2024.06.26

共築永續水資源

生命起源於水,水資源的存續,與一座城市的發展密切相關。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