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駁窗框,家具上積了層厚厚的灰塵,綠白相間的水磨石地板渲染復古色調,仿佛將人帶往記憶裡的老家。前人遠去,久未使用的老屋擱置地方一隅,直到有一群年輕人推門而入、胼手胝足地悉心整頓,停滯的空間再度打開,重新送往迎來。
本次我們邀請兩處老屋活化的場域,金山所在共同創辦人阿峰與屋蹐文化創辦人莊茹絜,聊聊如何串聯地方與人文,透過老屋改造與藝術合作,轉動重啟空間的鑰匙,讓人群再度在桃園的土地上聚集起來。
擦亮空間的探索者們
金山所在位於平鎮與中壢交界處,默默隱於不起眼巷弄中的老宅,團隊有來自三方專業各異的夥伴,新樂園藝術空間的雅萍、桃園藝文陣線的小杜與斜槓導演的阿峰組成。回憶最初,對空間有需求的三位創辦人,在相熟的里長牽線下,遇見了藏身金山街的透天老宅,與合適的空間一拍即合,接著將生鏽發黑的窗框重新漆上明亮油漆,閃爍的燈泡換上軌道燈,隨著展覽、市集等一系列活動如火如荼進行,三人逐步「拓荒」的這段過程,也被當時進駐的藝術家見證並感嘆:「這個空間蠻有機的!」
來到新屋,屋蹐文化試著將老屋與人串聯,茹絜期待「生活的平淡美好,可以在旅行中被看見」,她將租賃的兩個閒置空間延伸為形態不同的子品牌,一邊是透天老宅整修的共生公寓「亼(ㄐㄧˊ)屋-生活居所」,由各式職人們用自己的專長轉譯新屋的語言,一邊是三合院「亼聚-共作空間」,連結在地辦理活動及展覽,將人帶入地方情境。茹絜笑著回憶,遙想一開始自己這個的空間雜草叢生、雜物堆棄的情景,前期進駐的夥伴經歷炎夏缺乏冷氣、窗戶少了玻璃的樓房,反而建立強烈的革命情感,由無到有,與空間一同成長。
激盪連結發生的場域
「1960年代我們所在的老宅是第一家擁有電視和風琴的家庭,以前村裡小朋友們常常呼朋引伴,聚在房子看電視」,這樣的想像在茹絜腦中揮之不去,便渴望讓空間重新聚集人氣。茹絜思考要先與在地產生連結,憶及曾在活動中邀請當地的薩克斯風班、客語演唱表演,用貼近當地的語言試著讓長輩也有共鳴,直至活動結束後的今天,三合院還是會在長輩間泛起討論的漣漪。她也由新屋的客家文化著手,向鄰近的長輩們請益祕方,將過去為了保存肉品的客家醃漬物「紅糟」,發揮巧思研發出「紅糟飯糰」,讓飲食文化有了更多詮釋的機會;抑或是與聲音工作者嶼浵合作「新屋聲景地圖」,以聲音在不同時節的新屋漫遊,「運用空間去轉譯在地的語言或是文化,讓更多人可以看到轉變。」藉由不同駐村夥伴所創造的能量,以更多元的方式與在地社區產生連結。
「藝術如何與地方對話,這個課題,我也和創作者一同找尋答案。」阿峰分享著與第三期進駐的創作者蔡昱奇、杜彥豪合作的過程,兩位喜愛冒險的藝術創作者跟著阿峰在地方探險,過程中蔡昱奇從都市發展拆遷中得到靈感,運用油畫繪出時空變遷所帶來斑駁與堆積的訊息;另一位聲音創作者杜彥豪採集在地居民對於新年的想法,將每個收集到的對話,高低錯落呈現於空間,在社區共同成長的居民也有了表達自己、看見彼此的機會。
以藝術進駐為心法,讓創作者有機會認識地方,打開新的討論與關係,更激盪出藝術家、作品與地方之間的對話與交流。而空間所在地鄰近南桃園主要河流之一的「新街溪」,流經龍潭、中壢、青埔與許厝港等地,歷史、移動與生活等故事在其中滋長,金山所在也期許能透過新街溪,以東西向的角度重新切入桃園,思考如何讓藝術沿著溪流敘事。
作為接觸地帶的空間
回顧阿峰與茹絜兩人相識的過程,當時阿峰來到徒步環島的最後一站──新屋,因而與茹絜相識,初見的幾人,飽餐消食後鋸了些木頭,升起小火堆開始烤火閒談。這項特別的活動也加入了今年初在新屋舉辦的「南北桃地獄鎮興運動會」,廣邀不同行政區的地方創生團隊,從拔草砍樹、客家廚藝料理到范姜古厝文史尋寶,將桃園各地特色文化融入運動與趣味的競賽中,烤火更成為彼此談笑中的共同經驗,也串聯起與不同社群的緣分。茹絜提到,「南北桃之分,不是特別劃分地理位置或族群,而是期待串聯後的新樣貌」,去掉標籤化,彼此洞見不同生活型態,感受桃園這塊土地孕育的多元特質,也期待跨區域彼此合作的機會。
「藝術家在進駐期間,也用自己的視野及方式認識地方。」阿峰與創辦人們從認識地方作為發想,共同打造金山所在成為實驗性質的場域,期許尚在成長的空間能作為示範基地,以藝術為題材嘗試不同實驗,與地方碰撞出不同的可能性。而從生活面向切入,思考如何匯聚人群,也是茹絜一直以來對自己的期許,作為返鄉青年,如何用自己的角色認識生長之地,進而讓更多人參與其中。「空間就像培養皿一樣,培育出不同關係與機會。」老屋即是人與土地之間的交界,將未知帶進地方、也將在地帶向人群,透過藝術與居住生活,開啟空間與連結的變化,讓停滯的時光再度開始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