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的晴朗從大榕樹落下,細碎的光影灑落在寬闊的廟埕,一旁「日日田職物所」玻璃的反光,折射出兩百多年來,永昌宮守護聚落更迭的新面貌。
跟隨創辦人高慶榮走進神農爺殿前,他指著兩旁柱子說:「小時候都在這裡玩,後來發現我爺爺的名字就刻在這。」家族世代受神農爺庇佑,高慶榮返鄉後也把廟埕旁,原先存放農具雜物的倉庫,整修為「日日田職物所」。
日日田,是將每一日生活連結到生長的田,從土地尋找文化元素,並以設計作為地方創新。就在今年,日日田職物所將南興里重要的神農信仰,設計成「神農來了」系列活動,第一屆「大溪神農文化祭——神農來了」從6月初開始熱鬧了整個南興庄,串聯信仰、文化和音樂元素,也開啟了對地方想像的舞臺。
神農來了!走一條神尊走過的路
「我們的房東就是神農爺嘛!所以就是從祂的故事開始⋯⋯。」高慶榮從信仰說起地方夢,起身將具有百年歷史的神農信仰打造成神農來了文化祭。
桃園市大溪區作為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南興里仍然保有純樸的農村特色以及客家氣味,是大溪重要的客家聚落,地方居民深深受到神農信仰影響。高慶榮強調,「日日田團隊要做的事情,是以文化設計作為核心精神,那麼地方文化就是我們探索的主體。」
「如果去歐洲會逛教堂,感受生活化的文化信仰,那大溪引以為傲的百年信仰,為什麼不能成為文化祭呢?」因著旅行的體察,舉辦文化祭的想法早早潛藏高慶榮心中,終於在今年和大溪區公所合作,開展第一屆大溪神農文化祭。
連結客家搖滾音樂,由「生祥樂隊」巡演唱響文化祭的開場;庄頭集市開幕,透過神農爺發展出的以物易物、集市交換理念,回歸人與人的交流互惠;大廟坪開講,回溯神農嚐百草的無私,最特別的莫過於首度舉辦的神農徒步遶境,是龍潭龍元宮神農爺第一次出巡跨境會香大溪永昌宮。高慶榮說,清代道光年間龍元宮建廟時,永昌宮因廟宇燒毀,金身跟香爐安祀龍元宮,他遙想,「這一條從大溪到龍潭的路徑,曾經也是神尊走過的路。」修繕後只迎回樹瘤香爐,神農爺金身仍留在龍元宮,兩百年情誼的兄弟廟宇淵源,讓兩地團隊發想串聯,動員交會出時尚潮流又地方感的遶境。
如野草般強韌 擴展昌盛
日日田團隊為神農爺打造出顛覆古籍的形象,戴著墨鏡,有點酷又有點Chill。高慶榮說,神農爺戴上墨鏡重新看待世界,並延伸從在地轉化出「當代神農」的意義,「現代職人專注不同事物發展,如有機農業種出環境友善的作物、木藝師傅傳承榫接技術跟木藝教育,他們都是當代神農的實踐者。」
他學習透過神農爺的角度體察,從環境凝視自身,在生活裡汲取自然。高慶榮說,神農爺是五穀雜糧神,承接祂的傳統,豐富農村體驗與教育內容,也重新滋養荒廢農地,號召農民、種植作物,製成神農品牌的系列果乾產品。這些年來,以神農自然的核心理念,攪動庄內的發展,他回到神農的思想裡比喻自己,「我覺得我們就像野草一樣,野草擴散力強,把它除掉還是會再萌生,又有不同的面貌蓬勃生長。」
就如同回到地方開始,日日田職物所作為大溪木藝博物館街角館,高慶榮透過博物館跟宮廟、社區、青年團隊,展開四方的協力合作模式,啟動活化空間,藉由街角館的角色串聯地方,「從一間、兩間、三間⋯⋯,我們就開始有了很多的夥伴加入木博街角館的活動。」同時也連結文化部、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將南興的神農文化發揚光大。
在今年,桃園市政府和大溪區公所也給予支持,桃市府青年事務局媒合地方青年,大溪區公所推動文化祭,讓神農來了系列活動得以登場,並透過文化祭展現從廟裡到廟坪、活化不同空間,甚至將聚落生態池、河川、有機稻田等不同場域變身,延伸出文化串聯的平台。
實驗圍牆外的可能性
永昌宮廟埕外的百年榕樹,使高慶榮想起宮崎駿動畫《龍貓》大樹下的家,他也在日日田空間埋下活化地方的樹苗,「回鄉找尋地方特色,對我很大的意義是,大家能夠重新看待這裡。」
先是抵達大溪老城區累積養分,活化老屋,舉辦藝文活動,不僅為大溪木藝定位木工品牌思維,也整修新南12文創實驗商行,透過文創市集串聯桃園創作者。當累積的能量在老城區蓬勃發展,便於2017年前往南興社區創立日日田職物所,這種開拓精神,來自他藝術教育的背景,「在圍牆外可以發展什麼樣的實驗機制?對我而言,重要的是實驗,不確定會如何,但就想去試試看!」
大溪老街的印象鮮明,高慶榮返鄉爬梳農村的面貌,發現故鄉正是大溪墾拓的起點,漢人從這個庄頭開始逐漸往河東、城區等地拓展,他希望挖掘出地方特質,「把它找出來,用對的方法詮釋,或新想像,長出未來可以發展出的面貌」,逐步感受著家鄉帶給他的夢幻,一隅大榕樹下的老宅,從神農的故事追溯,探索信仰的文化動能,仿若祖先來到地方開墾的步履,他也不停歇的實驗嘗試,為地方耕耘。
從文化設計角色出發,意識到媒合者的重要性,「我們期待很棒的團隊落點,變成新的能量體,長出不同面貌的樣態」,日日田進而成為平台,讓聚落有多元多樣的發聲,他憶起農村的人情味,「每個人都持續做好自己關注的事,就能發展協力資源,像是回到農業社會,我幫你一下、你也幫我一下。」
高慶榮對「串」這個字很感興趣,兩個口透過直豎連結在一起,就像南興里對大溪來說是邊界,但以戰略的位置,他認為近可以串聯桃園各地,遠則觸及台北、新竹,深具大生活圈連結潛力,在他談論不完的想像裡,得以聽見他所說,我們是一個想像者、一個媒合的平台,在不斷地形塑一個地方的可能性,如同神農爺嚐百草的精神,以永昌宮為舞台起點,擴散至南興里各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