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期 /

2024.09.01 /

封面故事

站上起點,命運回合Start 藝術與設計冒險大進擊

分享至:

踏上藝術設計的旅程,新奇的冒險在藝術家與設計師的巧手中徐徐展開,藝術家張寧通過創作,表達自我意識與對社會議題的關注。桃園近年來積極推廣城市美學,城市圍籬美學競圖比賽將城市當作畫布,設計師高有旻與蔡宛凌結合在桃園的記憶,以創意實現對城市未來的想像。

桃園像是一個新的起點,年輕世代在此不斷創作,成就無盡自我。每一件作品,不僅是過去經驗的累積,更蘊藏著對未來的憧憬。他們的人生與創作緊密相連,交織成絢爛歷程,在旅途中竭盡自我,迎擊每一刻冒險關卡。

藝術家張寧:藉藝術表達自己,挑戰桎梏

來自平鎮的藝術家張寧,自國中三年級起,因對漫畫與輕小說的熱愛,興起自己創作的念想,便開始在畫室學習素描和水彩,從此沉浸在藝術的世界中。在銘傳大學商業設計學系的學習期間,她培養了對藝術的認識,更深入瞭解商業平面設計。在一堂「創意商品」課程中,學員能以各類材質自由創作作品,張寧選擇壓克力材質製作首飾,讓她意外開啟對飾品設計的興趣,並踏上英國就讀伯明罕城市大學珠寶及相關產品學程。

張寧的藝術作品以細緻的插畫為特色,結合琺瑯、金屬與各種材質混搭,呈現獨特魅力。

在伯明罕城市大學就讀的期間,張寧探索到不同的創作可能性。「過去與平面設計有關的背景,帶給我跟其他珠寶藝術家不一樣的觀點。」張寧將插畫、平面設計與珠寶設計融合,跳脫珠寶設計對視覺、畫面及顏色選用的框架,如在創作琺瑯飾品《Lithromantic》的過程中,張寧從插畫與平面設計的思考模式出發,運用掐絲琺瑯技法與燕子等象徵浪漫情感的符號勾勒出畫面,並與珠寶設計相互連結碰撞,呈現獨特的設計風格。

琺瑯飾品《Lithromantic》設計圖。

張寧回到家鄉桃園時,喜歡到忠貞市場感受市場與攤販間的氛圍變化,觀察商品排列的方式,透過底片攝影記錄市場的面貌。她也從自身經驗中汲取創作靈感,「我小時候不喜歡粉紅色、留長髮和穿裙裝,但身邊的人總希望我像個女孩子。我總想,為什麼不能照自己的想法生活?」這段經歷,加上英國多元的性別議題和交流,啟發了她以黃銅劍山、石膏與蕾絲為材的作品《Screw Femininity》,在花道技藝中,劍山被隱藏在花瓶作為固定植物的花器,如同社會對女性要有能力但不能鋒芒畢露的期待,因此張寧將劍山穿刺過普遍被認為女性化的蕾絲,透過藝術作品講述女性受刻板印象的桎梏,並挑戰社會對女性的期待。

在英國多元性別的風氣下,張寧創作《Screw Femininity》系列飾品,傳達消除刻板印象的理念。

張寧以藝術創作訴說著生活中的種種困惑與挑戰,如同面對關卡中大魔王時,積累能量奮力一擊,從生命經驗與對自我的反思發想,利用不同的材料與技法呈現,傳達她對社會議題的看法,建立與觀者的聯繫與共鳴。

建築設計師高有旻:設計是解決問題的過程

成長於桃園的高有旻,自小便喜愛製作紙模型與紙雕,受從事建築業的親人影響立志成為建築設計師。在臺南求學及替代役期間,他參與了許多在地專案項目,從臺南月津港燈節的團隊協作,到鹽水區公所的圓月計畫,透過與在地居民溝通磨合,重新活化武廟文物陳列館的展覽空間,使社區居民的需求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

對高有旻而言,建築設計就如同一道道解謎闖關的過程,充滿著驚奇。

回到桃園發展的高有旻,談起孕育他成長的土地,笑著說:「我想桃園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像久別重逢的朋友,彼此都在不斷成長。」回憶起小時候在大園區外公家的農田與埤塘間度過的時光,他深感桃園發展日新月異。他特別喜愛龍岡地區的眷村文化與米干美食,假日也時常與家人朋友到角板山親近自然,這些對桃園的記憶成為作品的靈感來源。

在2023年「桃園市建築工程施工圍籬美學競圖比賽」中,高有旻以《千塘地—飛天》榮獲創意美學組首獎,「以埤塘印象為主題,凸顯埤塘在桃園生態上的重要地位外,也凝聚著不同的人文特色。」高有旻將幼時經驗與對桃園的印象融入其中,利用紙雕的風格呈現埤塘層次與漣漪的意象,將人文與自然結合,刻畫屬於桃園獨特的城市美學。

《千塘地—飛天》融合了紙雕藝術與埤塘印象,在航線的引導下,讓大家看見桃園的特色之美。

「在創作競圖時,我希望作品能像一幅連續的畫作,引導觀者透過箭頭狀的航線,看到桃園的特色之美。」高有旻從觀看者的角度與施工圍籬延伸的特性出發,《千塘地—飛天》自遠處可看到桃園代表性的建築與景點如桃園市立圖書館總館等,作為對桃園的第一印象;而近看則會發現桃園的人文景觀特色,讓觀者走近細細品味桃園城市的美好。

在成為建築設計師的道路上,高有旻憧憬日本建築大師平田晃久。「他擅長將自然、空間層次與居住其中的人交錯結合,打造出一棟棟有故事的建築物。」對他而言,建築設計也是一個解決問題的藝術,從基地條件、使用者需求到意象美學,逐步地建構理想的解方,如同解謎的過程,每一個的元件、部位都充滿驚奇。

室內設計師蔡宛凌:從記憶引發的共鳴與互動

同樣在城市圍籬美學競圖比賽中獲得學生組首獎的蔡宛凌,以作品《記憶堆砌》展現桃園景點與多元包容的特性。鮮明配色及嵌入鏤空「TAOYUAN」英文字中的在地族群與人文景點,源於蔡宛凌在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的學習經驗及對桃園的深刻認識。

在中原大學就讀的契機,讓蔡宛凌再次認識桃園,也看見桃園的多元族群包容特性。

談起自己在設計風格上的特色,蔡宛凌說:「起初我喜愛日本建築師伊東豊雄的簡約風格,但後來希望能突破自己,因此傾向法國設計師奧拉・伊托大膽鮮明地用色。」這或許解釋了《記憶堆砌》中跳躍性的色彩與活潑設計風貌來由。

從小在板橋與桃園兩地生活的蔡宛凌說:「桃園是一個多元民族共融而成的城市,我喜歡拜訪大溪老街的古典建築,也喜歡馬祖新村保留眷村的建築樣貌。」在《記憶堆砌》中,她將閩南、客家、原住民族與新住民的元素及各景點層層堆疊,宛如萬花筒般繽紛齊放,經過她精心地編排,畫面豐富卻不紊亂,增強了作品的互動性和識別度,讓更多人看見她對桃園的想像。

《記憶堆砌》將集體記憶堆砌成多彩的TAOYUAN,希望藉此與觀者互動、引起共鳴。

「我期望每個看到《記憶堆砌》的人都能有所共鳴,喚起對桃園的集體記憶。」對蔡宛凌而言,設計須以使用者的角度出發,思考人們如何使用及體驗,作品則是與觀者互動連結的媒介,希望大眾透過《記憶堆砌》找到自己在桃園的記憶,外來的旅客也可以藉此瞭解桃園的多元樣貌。

如同冒險者,不斷探索、重塑記憶與想像,蔡宛凌的作品是對過去的回憶,每個設計元素都是旅途中的風景,她用心捕捉細節,讓觀者感受桃園的魅力與多元,踏上一段充滿回憶與希望的冒險。

旅程未竟 持續前進

從以藝術創作發聲的張寧,到用作品展現獨有記憶的高有旻和蔡宛凌,他們在藝術與設計領域中,都將源自桃園這塊土地的生命痕跡融入作品,奮力前行。透過一次次的挑戰,成就自我,這趟旅程像一場未竟的征途,站在人生抉擇的關口,也正是奔向未來的Start!

許程睿

自由工作者,在INFP與INFJ間游移,太陽射手上升天蠍,熱愛自由,在不同的領域中接觸並擴展自我視野,透過文字與訪談建構對世界的認知。文章散見於《傳藝》、《新北好客都》、《臺南藝文月刊》、《S-Life新生活藝文誌》及網路媒體台南通、NPost、女子學及人物誌Persona。

攝影吳常榮
圖片提供張寧
責任編輯許程睿

觀看數:310

推薦

2023.11.07

找到自我的伸展台,從職人服飾到永續生活實踐

服飾是生活的一部分,從桃園大溪誕生的服飾品牌「茶衫」,有感…

2023.11.07

戲劇裡荒謬的平常:「說」一個英雄以外的故事

2013 年,徐宏愷在台北藝穗節以不得志的歌手「陳家聲」初…

2024.02.27

用鏡頭記下永恆的瞬間

18歲前,陳毅便與夥伴創立了毅然文創媒體工作室,儘管當時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