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起源於水,水資源的存續,與一座城市的發展密切相關。台灣位處太平洋西北側,四面環海、雨水充沛,卻因為天然地形與降雨時空不均等因素,面臨水資源匱乏的挑戰。近年來更因為極端氣候影響,屢逢缺水危機,桃園市政府水務局積極從放流水、水資源智慧治理等面向著手,提高桃園地區民生、農業與工業用水的使用效率,以水資源長久運用為目標,共築永續桃花源。
善用放流水 開源循環再利用
桃園作為北台灣的農業重鎮,也是全台第一工業科技城市,隨著人口產業的持續成長,用水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水資源如何開源、節流、調度、備援,對城市發展至關重要。為了穩定水資源的供應,水務局積極規劃再生水資源的開發,其中由民生污水及產業製造開發過程中產生的「放流水」,透過下水道排污系統蒐集與水資源回收中心處理後,轉化為可再循環利用的水源。水務局局長劉振宇分享,「過往污水被視為是人人厭惡的黑水,但隨著現代處理方式的進步,黑水也能變成藍金,是相當重要且寶貴的再生水資源。」
「放流水提供穩定的水源,不會受到自然因素如乾旱的影響,且符合節能減碳與淨零排放的趨勢。」透過合理、有效地利用放流水,減輕水庫等傳統水源的壓力,同時增加水資源的再利用性,為城市發展提供更穩定且可持續性的水源供應。放流水也是國際重要的用水趨勢,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便指出廢水處理、回收與安全再利用的重要性,並提倡用水效率的提高及永續經營。桃市府以此為施政方針,確保水資源持續且有效率地利用。
智慧治理大不同 科技造就最佳化成果
為了確保水資源的穩定供應與永續,桃園近年來陸續建置12座水資源回收中心,然而各水資源回收中心過往各自獨立運作,缺乏整合及共同管理的機制,過程中需要大量人力與紙張來記錄相關數據,不僅治理成本高昂,管理成效亦不彰。劉振宇表示:「隨著5G系統的建置與通訊傳播科技發展,我們也在水資源管理上應用工業4.0的技術,發展出智慧治理的方式,有效節能減碳、節省人力以及降低成本。」
在智慧治理的科技運用下,水務局建立「智慧水資源回收中心雲端管理平台」,24小時蒐集各廠區營運相關的數據資訊,再匯流到水質模擬軟體,計算出放流水質的參數資訊,並建立一套適用於12個水資源回收中心的處理模式。藉由人工智慧的學習,在適當情況下做最佳調整,實現過去傳統治理無法即時達到的效果。
另外,在與水資源回收密切相關的污水下水道系統,由於網絡龐大且下水道環境污臭不堪,因此管理人員招募較困難;但透過智能感測儀器的建置,便能即時、有效率地瞭解下水道的運作狀況及水情樣態。而桃園近年來也積極推動污水下水道家戶接管,去(2023)年接管的戶數全國第一,超過2.7萬戶,更獲得內政部「全國污水下水道建設計畫考核評鑑」優等獎肯定。
新創農溉應用 「碳吉米」受好評
台灣在水資源運用上,農業用水佔近7成,因此水務局創全國之先,推動公共民生放流水作為灌溉用水,以楊梅水資源中心周邊農地,作為放流水灌溉水稻的示範推廣場域。劉振宇語帶驕傲地表示:「桃園是全台第一個推動回收放流水用於農業灌溉的城市,在楊梅種植出了品質優良、口感近似於日本越光米的『碳吉米』。」
之所以取名為「碳吉米」,除了以閩南語「賺錢」為諧音,也期望透過公共民生放流水灌溉農業節能減「碳」。使用放流水後,農民耕作較不受豐、枯水期的影響,水質中較高的氨氮濃度,也能有效減少氮肥的使用,進而降低種植成本。在品質方面,放流水灌溉收成的稻米,經食味值檢測約為73分,與市售越光米食味值相近,透過數據讓農民對使用放流水更具信心。
「放流水並不是污水,而是重要、可運用的水資源。」一般人聽到污水經處理後的放流水要應用於農業,多誤以為是用污廢水進行灌溉,劉振宇對此解釋:「桃園的12座水資源回收中心,都是以最高階的三級處理來進行,水質安全無虞。」楊梅示範區當地許多農民實際參與試驗後,也對此創新的農溉作法表達肯定與認同。
推動環境教育 為永續共同努力
「早年水資源回收中心被視為地方上的嫌惡設施,但隨著處理技術的進步,水資源回收中心也逐漸轉型為環境教育中心。」水務局近年來除了以智慧科技升級軟硬體的設備外,也重視水資源回收中心的建築設計、教育意義與生態永續理念,改變傳統的建築形式,以人本理念融入建築特色與自然生態元素。去(2023)年落成的埔頂水資源回收中心取得銀級標準綠建築候選證書,而北區水資源回收中心及大溪水資源回收中心更是榮獲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
「Sustainable,翻譯過來就是永續性,而我認為更可稱作『可持續性』。我們希望水資源可以長久,透過良好的循環、再生機制,讓水資源能獲得最大的效益。」水資源的存續與城市的發展息息相關,牽涉到農業、工業與民生用水的三方拉扯,水務局扮演著從中協調的角色,還有怎樣能讓永續理念深入民眾生活,水務工作不曾停歇,桃園將以長遠的眼光投入再生水資源開發,打造以永續發展為目標的用水環境。